2024-2025学年,兰陵县第十四小学学校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,立足兰陵县本地特色,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,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,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工作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一、结合县域特色,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
(一)分层分类,精准设置课程
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,精心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。小学低年级着重开展生活自理劳动课程,涵盖整理书包、穿衣叠被、简单清洁等内容,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生活技能,每周均严格保证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,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计划,确保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与规范化开展。
(二)深挖本土资源,开发特色校本教材
为使劳动教育更具地方特色与吸引力,学校组织骨干教师,深入挖掘兰陵县“中国蔬菜之乡”的产业优势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编写了一系列校本劳动教育教材。
二、创新实践形式,拓宽劳动教育阵地
(一)校内劳动实践,形式多样
打造特色校园劳动基地:学校积极利用校内闲置土地,开辟了“校园农耕园”劳动实践基地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认领种植区域,全程参与农作物种植。从春日里翻耕土地、播下希望的种子,到夏日中浇水施肥、精心呵护作物生长,再到秋日里收获满满的果实,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。
设立丰富校园劳动岗位:学校在校园内广泛设立各类劳动岗位,如“班级图书管理员”“教室绿植养护员”“食堂文明监督员”等,鼓励学生自主申报、竞聘上岗。通过参与这些岗位工作,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劳动技能,还培养了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。例如,学校开展的“我是校园小主人”活动,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园劳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,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。
(二)校外劳动实践,多元拓展
在参加体内劳动的同时,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与知识,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,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陪同学生的校外劳动基地,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学习和成长。学校也积极与校外农场、社区洽谈,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,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劳动知识。
三、强化师资建设,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
(一)加强师资培训,提升专业素养
本学年,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工作,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。共开展校内劳动教育专题培训2次,邀请劳动教育专家、本地农技人员、非遗传承人等来校授课,内容涵盖劳动教育政策解读、劳动技能培训、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,累计培训教师达30人次。
(二)整合师资资源,组建双师队伍
学校建立了“校内+校外”双师型师资队伍。校内选拔德育教师、学科教师、后勤人员组成劳动教育教师团队,发挥各自专业优势;校外聘请农技专家、手工艺人、企业技术骨干等担任兼职教师,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。例如,学校聘请当地大蒜种植能手为学生讲解种植知识,指导种植实践,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与实践性。
四、完善评价机制,激发劳动教育活力
(一)构建多元评价体系,全面客观评价
学校制定了《兰陵县第十四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方案》,建立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、结果性评价为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。从劳动态度、劳动技能、劳动成果、劳动习惯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,采用学生自评、互评、教师评价、家长评价以及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,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。
(二)强化激励措施,激发劳动热情
学校积极开展“劳动小能手”“劳动示范班级”等评选活动,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奖励。举办全校性的劳动教育成果展,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、种植成果、劳动实践记录等,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