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兰陵县人民政府网站!

今天是

  • 索引号 /2025-00001
  • 发布机构 兰陵县第十二小学
  • 公开目录 工作计划
  • 发布日期 2025-05-29
  • 文号
  •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
  • 名称 兰陵县第十二小学2025年度工作计划
兰陵县第十二小学2025年度工作计划

新的时期,新的挑战,新的机遇,2025年度我校将进一步落实2025全县教学十项重点工作,助推教师梯级发展。以“1262”工作要点为引领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教学质量提升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。

一、全面从严治党,狠抓作风建设

本学年将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,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,着力构建"制度约束+文化引领+监督保障"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。

(一)制度规范筑基工程

开展"制度体检与再造"专项行动,成立由党支部牵头、各部门协同的工作专班,系统梳理现行制度132项。重点围绕"三重领域"(重大决策、重点岗位、重要环节)实施制度升级:修订《"三重一大"决策制度实施细则》,建立重大事项"调研论证-集体决策-执行监督"全流程管理机制;制定《小微权力清单2.0版》,对涉及师生利益的13类事项(如评优评先、资助发放等)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;完善《教职工日常行为规范》,明确师德师风"十严禁"和教学管理"八不准"。同步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,每学期组织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评估。

(二)清廉学校深化工程

构建清廉教育体系:将沂蒙精神、传统文化与廉洁教育有机融合;打造"线上+线下"2个教育阵地,建设廉洁文化长廊;实施3大专项行动——开展"以案为鉴"警示教育月活动,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、参观廉政教育基地;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廉政档案,实行"个人事项申报+廉政风险自查"双报告制度;开展"廉洁从教"承诺践诺活动,通过家长评教、学生问卷等方式进行动态监督。

(三)作风顽疾整治工程

建立"四维联动"监督机制:党支部纪检委员牵头成立作风督查组,每月开展"四不两直"检查(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不用陪同接待,直奔基层、直插现场);设立"作风建设曝光台",通过校园公示栏通报典型问题;严把考勤关,对迟到早退、会议纪律等10类行为实时监测;建立家长、学生、教师"三位一体"评议机制,将评议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。重点整治备课检查敷衍应付、课后服务缩水走样等八类"慵懒散拖"问题,实行"黄橙红"三色预警管理。

通过构建"制度管权、教育润心、监督塑形、法治护航"的治理新格局,力争实现年度廉政零投诉、制度执行满意度达95%以上,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清廉学校样板。

二、*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体系**

本学年将以“德能并重、梯级培养、团队共进”为核心策略,构建“师德涵养—能力进阶—团队共生”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生态,打造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创新型教师队伍。

二、师德涵养铸魂工程

(一)立体化教育体系

建立师德负面清单预警系统,针对收受礼品、违规补课等12类高风险行为设置智能监测点,通过企业微信推送警示案例。

(二) 常态化监督机

构建“三维评价”体系:学生匿名评教(占比40%)、家长云端问卷(占比30%)、同行互评互鉴(占比30%),评价结果纳入教师信用档案。 设立师德师风监督专员,开通24小时师德问题举报专线,实行“接诉即办、三日反馈”机制。

三、县管校聘深化改革

(一) 岗位竞聘动态管理

推行“三定两考”机制(定岗、定责、定标,过程考核、绩效考评),建立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,设置教学能力、科研水平、德育实效等6维度18项指标。

实施“跨校走教”试点,组建县域内“名师流动工作站”,骨干教师按需开展跨校授课、联合教研,服务时长计入职称评审加分项。

(二) 差异化激励机制

建立“基础工资+岗位津贴+绩效奖励”三元薪酬体系,设立班主任专项津贴、教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。

对考核末位教师实施“唤醒计划”,通过结对帮扶、跟岗学习、专项培训等方式实现能力提升,连续两年未达标者启动转岗分流。

四、梯级发展赋能计划

(一) 四阶成长通道

新锐教师(0-3年):实施“双导师制+过关考核”,配备学科教学导师与班级管理导师,开展“135培养工程”(1周入格培训、3个月跟岗实践、5项基本功达标)。

成熟教师(4-10年):启动“名师孵化计划”,通过微课题研究、校本课程开发、跨年级大单元教学实践等提升专业深度,每年认定“教学能手”20人。

骨干教师(11-15年):组建“学科领航工作室”,承担县域教研命题、青年教师培养等任务,实施“三个一”工程(领衔一项课题、打造一门精品课、培养一个团队)。

专家型教师(15年以上):设立“教育学者工作站”,对接高校科研项目,建立“理论研修+实践创新+成果辐射”培养模式,培育省级教学名师后备人选。

(二)教研团队建设

设立“教研创新实验室”,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跨学科项目研究,重点攻关“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”“人工智能赋能教学”等前沿课题。

通过构建“师德建设制度化、教师发展阶梯化、团队建设生态化”的新格局,力争实现三年内培养市级以上名师15人、打造特色学科团队6个、教师专业发展达标率达98%,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动能。

五、落实"读书·写字·育人一体化"方法措施的深化实施方案

(一)通过跨学科教研组开展课程整合,开发"基础型+拓展型+实践型"三级课程模块。

基础型课程将经典诵读与硬笔书法纳入语文常规教学,每周设置专项训练;建立晨诵午读暮省的"三时联动"机制;实践型课程依托传统节日开展诗词大会、书法展演等主题活动,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墙创作等社会实践,实现"读中悟、写中练、行中育"的有机统一。

(二)实施"双轨并行"教学模式

构建"课堂精学+社团精研"的双轨培养机制。课堂教学推行"三个一"工程:每日一诵(经典片段)、每周一写(书法作品)、每月一展(学习成果)。通过"小树苗文学社"等学生社团,配备专业指导教师,实施"师徒制"分层培养。

(三)完善"五维评价"激励机制

建立涵盖"阅读素养、书写能力、品德发展、实践创新、审美情趣"的五维评价体系。采用"过程性档案+阶段性展示+终结性考核"的多元评价方式,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电子档案。设立"阅读之星""书法达人""美德少年"等专项奖项,实行学分银行制度,将课外阅读量、书法作品获奖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,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。

(四)强化"三方协同"保障机制

成立由校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,统筹教务、德育、后勤等部门形成合力。建立教师研修共同体,通过"青蓝工程"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,将一体化实施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。构建家校协同机制,定期举办亲子共读会、家庭书法展等活动,发放《家庭育人指导手册》,形成"学校主导、家庭参与、社会支持"的育人格局。

通过系统化设计形成"读-写-育"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。全体师生将以饱满的热情、务实的作风,扎实推进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,让经典阅读成为精神成长的灯塔,让笔墨丹青化作品格涵养的沃土,让实践育人架起知行合一的桥梁。我们坚信,通过家校社协同发力、师生共融共进,定能培育出兼具文化底蕴、审美品格与实践智慧的新时代少年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、向未来生长,共同谱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!

  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
详细解读

制定背景

主要内容和细则

制定依据

保障措施与执行

内容由AI解读,具体执行以政府文件为准

常见问题

一键

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