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9日上午9:30,兰陵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县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,解读《兰陵县2025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项目》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
发布人

张雅蕾 兰陵县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心主任

王莹     兰陵县工会四级主任科员

崔莎莎 兰陵县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(综合审判庭)副庭长

主持人

冯磊     兰陵县委宣传部 新闻和对外传播室科长



张雅蕾(兰陵县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心主任):

兰陵县2025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项目围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与发展,从健康关爱、成长支持、权益维护等多方面部署了系列举措。在健康关爱上,实施低收入妇女 “两癌” 免费检查与救助,为约 3 万名 35—64 岁特定妇女提供服务,强化救助减轻负担;推进适龄女孩二价 HPV 疫苗免费接种,目标 2025 年相关知晓率和接种满意率均≥90%。同时,为 200 名妇女儿童开展体质监测,对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康复救助,惠及 2300 名教育救助对象及 300 名康复救助儿童,还计划新增 2 个 “工会妈妈小屋”,补贴 50 余名困难女职工 “两癌” 筛查。

在成长支持方面,加强孤困儿童关爱,落实生活费发放,组织关爱活动和心理辅导。实施 “一起云支教” 项目,为 1000 名农村学校少先队员配备大学生辅导老师。推动巾帼直播电商赋能计划,培训 100 名妇女成为 “巾帼电商带头人”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开展 2000 场群众文化活动,创演 5 部小戏小剧,丰富妇女儿童精神文化生活。

在权益维护上,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,以 “劝学兰陵” 品牌为引领,组建法治宣讲团开展精准普法,依法制发相关保护令。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,清理不良信息,打击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,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。建设 1 处 12338 妇联维权服务中心,提供心理咨询、矛盾调解等服务,受理侵权投诉,推动解决权益问题,宣传男女平等国策。

答记者问


大众网记者:请问出台《兰陵县2025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项目》的背景是什么?同时请简要介绍起草过程。

张雅蕾(兰陵县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心主任):

非常感谢记者同志的提问。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谋划布局之年。为深化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体系建设,持续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,2025年继续坚持为妇女儿童办实事的长效机制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,确保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领域改革红利精准覆盖妇女儿童群体。同时构建多维度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网络,着力提升妇女职业发展空间与儿童健康成长保障水平,以制度建设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协同发展,切实增强妇女儿童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市政府办公室下发《关于印发〈临沂市2025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五件实事清单〉的通知》(临政办字〔2025〕23号)后,县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心在学习研究上级方案的基础上,发函面向全县各县直部门单位征集我县2025年度关爱妇女儿童实事项目。经过广泛征集,形成初稿,再次征求相关责任部门单位意见建议。在充分吸收采纳相关意见建议的基础上,最终形成了《兰陵县2025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项目》,提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。


临沂日报记者:我们注意到工会持续推动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公共场所“工会妈妈小屋”建设,为女职工提供便利。能否介绍在“工会妈妈小屋”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?

王莹兰陵县工会四级主任科员):

感谢提问。工会致力于解决帮扶女职工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难点问题,开展“妈妈小屋”建设工作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,丰富文化内涵,形成自身特色。重点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加大宣传力度。通过多渠道宣传,着力提高小屋的知晓率和使用率,充分发挥小屋“一屋多用”的作用,使小屋真正成为受女职工欢迎和认同的温馨港湾。二是拓展小屋功能。通过扩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,让更多的女职工感受到工会服务的便利和暖心。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。明确责任到人,严格落实使用登记,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,确保“妈妈小屋”安全卫生、正常运转,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,保障女职工权益,让女职工真切感受到工会“娘家人”的温暖。


海报新闻记者: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法院领导,法院以“劝学兰陵”少年审判品牌为引领推进未成年人保护,能否介绍在法治教育和家庭监护责任方面的具体举措?

崔莎莎[兰陵县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(综合审判庭)副庭长]:

感谢提问。兰陵法院“劝学兰陵”少审品牌聚焦未成年人成长的不同场景,重点从两方面发力:

一是织密“精准普法网”。兰陵法院在全县54所中小学派驻法治副校长,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分层课程——给小学生开“周末劝学小课堂”,通过“法院开放日”组织模拟法庭和辩论赛解析校园欺凌应对策略;给中学生设“网络安全课”,通过“送法进校园”结合案例拆穿诈骗套路。同时抓好“青柠计划”落地,联动多部门组建82人的“劝学兰陵”法治宣讲团,不仅走进学校,给小学四年级、初中二年级的同学上系统性的法治课,还深入社区、农村,为留守儿童家庭开设“代理家长指导课”,去年以来开展“订单式”普法百余场,覆盖数十万人。

二是筑牢“司法保护线”。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,若发现家长管教不当或监护缺失,我们会及时发出“家庭教育令”,要求家长接受专业指导;情节严重的,同步发出“人身安全保护令”阻断侵害。去年至今,累计发出两类文书40余份,跟踪帮扶20多个家庭,推动监护责任切实落地。

未成年人保护需要“治未病”更要“防未然”。未来我们会继续与各部门协作,让法治成为守护孩子成长的“安全网”。

  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